17年从不亏损 汉威科技任红军经营秘诀《实践101
来源:ky体育登录 发布时间:2024-06-22 19:29:34《实践101》是一档金融界访谈栏目。围绕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生长与变迁,对话产业、金融领域的思考者与实践者。 汉威科技(300007.SZ)董事长任红军是一位极具个人特点的创业者、企业家与科
服务热线:010-82912186
《实践101》是一档金融界访谈栏目。围绕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生长与变迁,对话产业、金融领域的思考者与实践者。
汉威科技(300007.SZ)董事长任红军是一位极具个人特点的创业者、企业家与科研工作者。日前,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在北京与他会面,就其二十年创业发展历史中,产业、企业,以及个人的种种话题,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谈。
每一位成功创业者的故事,都铭刻着一段时代的印记。1988年,郑州大学物理系毕业的任红军被分配至郑州晶体管厂,从采购、销售,到开发、管理,历经几乎所有岗位后最终在10年后做到了主管技术的副厂长。然而,在国企改制的时代背景下,晶体管厂被客运公司并入,电子科技类产品的生产慢慢地减少乃至停产。最终,刚过而立之年的任红军,也从负责技术开发的副厂长,被分配了新工作:去看仓库。
忆往昔的任红军说,当时每天全部的事情就是翻书,而且“一翻就是两三个月”。直到有一天生出了“这样很容易一辈子就翻过去了”念头的任红军,终于决定去创业了。1998年9月,汉威科技成立。
蝴蝶效应的神奇最能在这样身边的历史故事中被感受到。如果当年的任红军,一念之差错失了创业的勇气,又或者像大多数人一样随波逐流等待“组织分配”,那么,现在年营收近15亿元,盈利超过1亿元的汉威科技,是否还会出现?如今中国的工业领域中,气体传感器这一关键节点上,是不是还要大量依靠进口产品?……这些永远没答案的问题,更是为任红军和汉威科技的故事添上了几笔传奇的色彩,虽难以复制,却足具借鉴、令人回味。
2018年10月,汉威科技发布业绩预告,今年前三季度实现业绩8848.99万元~9586.29万元,同比增长20%~30%。2017年全年,汉威科技实现盈利收入14.44亿元,同比增长30.37%,实现业绩1.1亿元,同比增长21.73%。
2018年是汉威科技成立20周年。1998年初创的汉威科技,包括任红军在内只有6名员工——他带着3名技术人员做研发,还有另外两人做其他所有工作。成立之初的汉威科技,只有一款气体传感器产品。
就是这一款产品,奠定了汉威科技的基因。自此,其在工业安全管控、监测领域披荆斩棘,一路狂奔。
任红军介绍说,仅用了5年,汉威科技就在细分传感器行业做到国内第一,其中前三年还是并不盈利单纯投入的。当然,这也有当时国内市场不成熟的原因,尽管是国内第一了,但当时汉威科技的营收也就1000万元不到。
市场的不成熟、行业的局限性严重限制了汉威科技的发展,摆在任红军面前的问题是,天花板已经摸到了,出路在哪里?
“如果只是等待市场成熟的那么熬着,真的很痛苦。你的营业规模不会再很快速的扩大了。”也因此,任红军表示,成立5年后,汉威科技进行了第一次的产业升级。“当时,我们也没有想过要去跨界做别的什么行业。根据汉威科技的核心能力——传感器,我们决定向产业链下游拓展延伸,去做它的应用产品:仪器仪表。这样的产业演进之路,就是顺理成章的了。”
这次产业升级无疑是成功的。随后,汉威科技的营收规模就扩大了好几倍,而其2009年上市时,在气体检验测试仪表领域也做成了国内第一。
而上市,又成了汉威科学技术成长中的一次重大的分水岭,其带来的资金、资产规模扩大,成就了其后10年汉威科技产业转型跃升的基础。
据任红军回忆,作为民营中小企业,由于当时金融融资工具的匮乏,汉威科技在上市前都没有过融资,仅靠企业自身积累。在上市前,净资产仅在4、5千万左右。而上市融资规模为4.05亿元,依靠这笔“庞大”的资金,汉威科技“传感器品种横向扩张的很快,产业规模也得以较原来大幅扩张”。
上市为汉威科技带来了第二次产业升级的机遇——从单一的硬件制造商向软硬件结合的综合服务商转变。为完成小型物联网系统的整体搭建,汉威科技开始了自然而然向配套软件开发领域拓展的步伐,利用上市募集资金进行了并购和技术人才扩充等。据任红军介绍,在上市前,汉威科技的核心技术人员几乎全部是材料、化学、仪器仪表等领域的工程师。而上市后,软件开发工程师快速增加,目前,软件人员已占到汉威科技600余名研发人员超过一半的比例。
上市无论对于汉威科技还是任红军都是难忘且意义深远的。募集到的资金使汉威科技发展走上了快车道,也使任红军对传感器、对物联网的众多设想,有了快速实现的基础。任红军甚至评价为这是他二十年创业历程中“最开心”的时刻,原因不仅是财富的增长,更是因为其代表了一种里程碑式的“认可”。
“这是国家对我们创新创业的一个肯定,是对我们实现人生梦想、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肯定。”任红军说。
1998年创立时,汉威科技仅有一个气体传感器产品。上市前,其已成为了国内气体传感器、仪器仪表的绝对龙头。上市5年后,汉威科技成功转型为领先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。而时至今日,其已形成了“传感器+监测终端+数据采集+空间信息技术+云应用”的完整物联网技术平台,并拥有了传感器、智慧城市、工业安全、居家健康等众多业务板块。
从已经取得的成果回溯过去,可以很容易地说汉威科技的发展是成功的,产业突破的选择是准确的。但当站在历史当口时,面对一次次岔道口的关键抉择,其又是如何确保走在正确的路上?
“我们的发展升级从来都不是刻意的。不是‘研究决定’必须要升级、必须要转型,而是在成长中沿着产业链进行的,自然演进的过程。”任红军说,“依托核心能力,根植主业,沿着其所处的产业链、产业生态向下走,这样的风险要小得多。”
风险可控、稳健成长的企业转型升级,应该是每一家公司所冀望达到的。据任红军所说,除了创业前三年,汉威科技从未出现过亏损。从上图也能够准确的看出,汉威科技的营收一直以来都是持续增长的,从2006年的约3000万元,增长至2017年的14.44亿元。而业绩除了2012、2013年以外,也都保持了同比增长。特别是2014年以来,同比增长都在双位百分比。
从历史情况看,2012年与2013年业绩的同比下滑,除了当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,制造业疲软的背景外,也正是由于汉威科技正处于技术创新、业务扩展、战略转型的投入期所致。
就算是根据核心能力进行产业延展,在汉威科技从制造企业到综合方案服务商再到平台企业的过程中,专业与进取心同样必不可少。起码,“小富即安”的心态就并没再次出现。在2010年确定了“以传感器为核心,以智能仪器仪表为支柱,以系统解决方案的物联网为导向”的发展方针后,2011年研发出燃气无线检测应用系统、智能交通业务系统等系统解决方案,拓展了新的业务板块。
2014~2016年则是汉威科技利用并购快速外延的时期。3年间,汉威科技共收购21家标的企业,涉及传感器、仪器仪表、软件系统服务、环保监测、公用事业、消防、安监等领域,一举将经营事物的规模拓展至20余个行业。
依托核心能力,围绕产业链演进企业未来的发展,对核心主业同样也是良性的促进与延续。“我曾经做过复盘,如果我们当初仅维持传感器单一主业,不向下游应用拓展,发展到现在年收入大概在一个多亿左右。而现在,我们延伸下来做了这么多有关产品与服务,传感器前端业务也做到两个多亿。”任红军说,“在产业演进的过程中,核心能力一直在延续、提升,并得到了传承,这是由于创新投入的方向持续导致的效率提高所致。”
“汉威科技是科学技术创新型企业,每年的研发投入都很高,但创新转化的效率也还是可以的。”任红军进一步解释到,“一个新的产业,从研发投入到真正产品上市、形成经济效益,一般都要5到8年左右。也因此,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延续,而不是盲目转换方向的话,风险会小很多。这样,汉威科技除了前三年经历了单纯投入以外,此后一直是走在一条确保创新效率效果的良性循环的路上。”
目前,汉威科技在气体传感器行业中属于绝对龙头,市场占有率达到70%以上。旗下产品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35 项,其中14 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 21 项为国内领先水平。而近几年间,汉威科技传感器业务营收增速,甚至从始至终保持在50%~60%左右。
不得不说,汉威科技“产业链自然演进”的思路,之所以能获得满意的成效,产业趋势也是一个关键的原因。“企业是时代的企业,汉威科技经过多年发展,气体传感器之所以能做到国内第一,全球名列前茅,得益于中国工业、环保市场的快速成长。”任红军如是说道。
从本世纪初物联网概念的确立与普及开始,到其明确为制造业未来方向并广泛布局,再到进入工业领域形成工业物联网应用,最后又进一步衍生出工业互联网概念,融合了人工智能、信息系统等内容。目前,工业互联网这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层次地融合的产物,作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重要支撑,在中国得到了尤其的关注。今年以来,《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(2018-2020年)》等产业政策密集出台,已成为2018年最大的趋势之一。
无论是物联网、工业物联网,还是工业互联网,其应用的本质都是“万物互联”。作为产业资深专家,任红军对相关概念与演变过程了然于胸。他表示,万物互联将是所有行业发展的必然,在工业领域尤甚。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发展,首先是工业自动化,在这一阶段更偏向有线物联。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成熟,有线物联发展为无线物联网,并在原来的基础拥有了更多更广的信息采集跟应用。而第三个阶段,则是跨企业,在整体宏观经济领域利用互联网手段分析研产供销、供应链管理等问题,甚至收集统计经济数据。这也就是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思路。
“现在还只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初级阶段,但是长久来讲肯定是大趋势,市场空间会非常大。”任红军说。
汉威科技是幸运的,从一开始,其核心技术——气体传感器,就处在物联网这一朝阳产业的关键节点上。万物互联概念的架构分为感知层、网络层、应用层。其中,感知层是首要环节,就包含了利用传感器、智能仪器仪表、射频识别等技术产品做识别、信息采集、自动控制。得益于此,汉威科技的拓展产业链的进程才能如此“顺理成章”。
当然,产业升级一定更加离不开精准的趋势研判与科学的布局投入。据任红军所说,汉威科技确实提前看到了工业互联网广阔的发展前途与庞大的技术、产品需求,因此在5、6年前,就“围绕产业链关键点卡位,从各种感知仪表,到数据采集专用的设备,再到行业应用,都进行了广泛布局。”
从布局的方式来看,汉威科技的主要做法是,在物联网或工业互联网的架构体系中,关键节点的软硬件,实现了自主。以此来确保其体系的高度耦合。
“汉威从创立之初一直在为工业领域做服务,在工业领域的安全检测沉淀了很多的经验。通过过往的五六年,我们完善了整体物联网的技术体系,现在应该说在关键节点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。”任红军说,“我们的优点是,工业互联网需要一个高度耦合的体系才能解决客户的问题。传统的集成是拿别人的仪表硬件加上一些软件自己拼拼凑凑。这样,由于通讯协议等的千差万别,耦合性其实不是很强。工业领域对可靠性、安全性要求很高,若不是高度耦合、高度适配,可靠性、稳定性就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。”
“基于这种考虑,汉威科技用五、六年的时间,打造高度吻合的整体系统。”与此同时,任红军还提到了,与物联网硬件系统配套的行业管理软件,实际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思想,其开发维护,需要拥有丰富行业经验,以及真正了解客户需求。
“二十年来,汉威科技在燃气信息化、供水、供热、城市管理、安全生产、环保等领域中,积累了大量行业经验,拥有众多供应链体系。因此,在硬件架构上,我们是高度适配的,而在各层级软件上,我们也是高度适配的,凝聚了行业经验与思想。”任红军说,“这是我们最核心的差异化优势特点。”
从数据上看,汉威科技对于研发创新的重视是有迹可循的。目前,技术人员已占其员工总数的1/3左右。在研发投入方面,平均年度研发支出占营收总额的7%以上,在行业中属于前列,达到了年度业绩7成以上的水平。
“我是学物理出身的,后来在国营厂也一直从事技术相关工作,因为这个背景,无论是创业还是企业经营,技术创新都是我心中最重要位置之一。”任红军说,“如果不做这么多创新的话,可能利润就会增长很多。但是这样的做法下,企业是没有长期未来的。”
正如前文提到的,汉威科技刚成立的时候,只有一款产品——MQ-2型半导体可燃气体传感器。此后,才通过持续的研发创新,形成了包括MQ-3酒精气体传感器、MQ-4甲烷气体传感器、MQ-7一氧化碳气体传感器等系列半导体气体传感器。此后,有逐渐扩展出了催化燃烧气体传感器系列,以及到后期的电化学、红外气体传感器材料、产品系列。
“一个产品做起来后,我们就应该要依据客户实际需求,不停横向延展各种各样不同型号、用途,并研发各种工艺技术原理。”任红军表示,“我们得知通过研发做出新产品并有用户的认可,经济效益就会提升,营业规模也会扩大。尤其是在创业前几年,通过这一种创新我们打开了市场,尝到了甜头。”
据任红军介绍,在气体传感器领域,汉威科技由一个产品,发展出了目前全球主流的全部四个系列。而最重要的是,如电化学、红外光学等很多系列的传感器,作为工业生产必须的技术产品,核心技术却曾经被英德日美等国长期把持,国内只能依赖进口。汉威科技通过长期创新、自主研发,打破了这种垄断。
“比如在工业现场、环保领域最常用的氧气传感器。过去在国外厂家垄断时,单个售价在1700~1800元左右。我们打破国际垄断后,单价下降至了7、800元。事实上,这种传感器成本是很低的,我们的产品价格最初在300元左右,国外厂家也因此跟踪到了同等价格,后来我们降价至100元左右,而国外产品则调整至200元左右。性能方面则是完全一样的。”任红军解释到,“即使这样,毛利率仍在50%、60%左右。”
传感器,以及传感器下游的检验测试仪表等产品,大量运用在工业现场、环保测量,甚至军工等各种场景。牵涉到了工业安全、能源安全、国防安全等许多重要影响。比如像中石油、中石化等工业现场,原先测量仪表基本都是进口,在汉威科技打破垄断后,有一半实现了国产化。
“但是这个行业还有很大的空间。我觉得这次中美贸易战,有一定的概率会使国产化程度更加快速的提高。”任红军说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中美贸易战最初爆发的4月,汉威科技专门在互动平台中公告“所有传感器产品均有自主知识产权,不受制于国外厂商的掣肘。”第二天,其股价单日涨幅达到了7.8%。
“汉威科技上市以后,我已经补充了很多金融、投资等方面的知识,但仍觉得不够。新时代环境下,产业要想发展好,就离不开与金融的互动,这个理念一直都有。但怎样互动,仍有不少疑惑。产业链分工的全球化,使得仅局限于所处行业、所处区域的眼界是远远不足的。”任红军说,“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就提供了一个能够正常的看到全球宏观形势、看到产业与金融演变的宽广视野。两年的学习毕业后,基本上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,对全球经济格局和变化发展的过程与背后的原因,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。”
任红军认为,汉威科技能够成功应对这一阶段长期资金市场低迷、危机频出的挑战,与他在EMBA班的学习是有一定关系的。“当时并没有料到今天金融杠杆带来这么多的影响,很多公司包括上市公司都能够说是岌岌可危。经过前期的调整,我们没出现这样的情况,复盘来看,我觉得同来五道口读书是有一定关系的。”
有趣的是,在EMBA班毕业典礼上,任红军却说,“来五道口学习,由不懂金融变成了稍微懂一些金融。但是懂完金融之后,我觉得更应该回去踏踏实实做好实业,而不是说自己要去搞投资、搞银行什么的。”
在交谈过程中,任红军的话语与他的经历,都表现出了其科研工作者本质的鲜明性格特点——稳健、理智、钻研。他追求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,他认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,防风险是更重要的。在成为上市公司掌门人的这近十年里,他的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变化,夫人作为一名医生,至今仍在医院上班。而作为一名“理工男”,他虽不苛求成功,却始终保持对科研的兴趣与追求。国企10年没有停止学习,才有了汉威科技初创阶段的技术攻关能力,经营期间的持续研发,终于成就了汉威科技的龙头地位,哪怕现在,他仍然会制定汉威科技的全年研发计划。在EMBA毕业后,任红军又被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录取为博士,马不停蹄的开始了又一段学习的历程。
毫无疑问,任红军的这些特质,自始至终深刻的影响着汉威科技,使其同样成为一家具有独特气质的上市公司。比如在战略选择中,追求技术水平提高、追求行业经验积累,稳健扩充产能与市场。比如在经营中,重视项目质量、重视回款,看重利润增长超过看重收入增长。又比如在资本市场中,看重现金流与财务平衡,理智运用金融工具。
上市以来,汉威科技共定增两次,包括IPO在内现金募资5.73亿元,截至2017年的9年间,已实现净利润6.4亿元,且年年分红,累计现金分红9000万元。同时,自上市以来,汉威科技年年被深交所评为信息披露A级单位。
“汉威科技的基因,我觉得主要有两个。一个是科技创新性企业,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年一直专注创新。另外是一直相对稳健的风格。”任红军评价到,“基于这种稳健的风格,我们公司历史上没再次出现过大的风波,也没有因为追求速度而去选择有风险的成长。”
成立20年,除前三年的投入期外,汉威科技从未出现亏损。任红军的经营秘诀就在一个字,“稳”。
“首先是解决有饭吃的情况下才去创业。”当被问及对青年创业有何意见时,任红军的寄语将他的性格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,直白的令人难忘。“创业中失败是占绝大部分的,成功只是极少的概率。一个致命的问题、致命的短板,结果就是失败。不但不能有致命的短板,还必须有突出的长项。所以创业者最需要的是,将自身的情况、专业能力、眼界眼光,以及经济负担、家庭条件等实际条件综合起来,真正的审慎笃实的评估自身是不是具备创业的可能性。”